close

如果便宜沒好貨, 為什麼政府老是喜歡搶便宜呢?

在CIO企業經理人第六期中雜誌中, 有一篇文章在介紹一個失敗的計畫, 緬因州醫療補助計畫...
這個系統的建置成本為2500萬美元, 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一大糊塗, 倒至失敗收場...
這個計畫一開始時, 只有兩間公司參與標案, 一家的價格是1500萬美金, 另一家則是3000萬美金...想當然爾, 1500萬美金的公司得標了, 但最後州政府的結果是花了2500萬美金, 然後得到了一個不能用的系統..

看到這篇報導時, 有個念頭閃過我的腦海, 這不正也是我們的政府正在做的事嗎? 政府的標案都要想辦法以最低價成交, 在很多的情況下, 承接的廠商可能因為得標價太低只好偷工減料來完成工程. 最後當然也是問題一堆...(高鐵也是一個案例, 不過值得慶幸的事, 至少錢花了還有東西出來.)

後來我就開始想, 平常我們再買東西時, 是否也會犯同樣的錯誤呢? 想了很久, 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 當我們買東西時, 其實真的是儘量想買到便宜的東西, 但是真正找到的很便宜的東西, 我們倒不一定真的會去買最便宜的那一個...舉個例子來說吧...一般LV包包少說也要個幾萬元...如果有一天, 你逛到一個精品店, 看到一個3仟元的LV包包, 你會去買嗎? 即使店家再怎麼給你保証是真品, 相信大部分的人心理應該還是毛毛的不會去買才對. 通常只有一種情況你可能會去買這種東西...就是你真正知道他的來源, 而且瞭解他真的是沒有問題.

由這個有趣的現象, 我再繞回之前提的政府工程標案來看, 選擇最便宜的, 難道真的是最划算的嗎? 是該選擇最便宜, 還是該選擇最划算的? 我認為政府應該要選擇最划算的, 而不是選擇最便宜的方案. 那麼, 如何才能選擇到最划算的東西呢? 挑相對便宜的, 其實就是一個簡單又實際的方法. 想辦法讓每個標案都有許多家來競標, 然後不是以最低價得標, 而是以最低的前10~20%的那個人得標, 這樣就能簡單的避掉這個問題. 當然, 圍標的情況是不能算在內的..

所有的東西都有一定的行情, 稍低於行情的東西, 基本上是可能會發生的, 但是遠低於行情, 通常都是屬於不正常的情況. 政府的標案, 若是有公正的估價單位來決定價格, 我想會是能夠讓所有的工程得到最佳C/P值的方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穿越時空的旅人 的頭像
    穿越時空的旅人

    穿越時空的旅人

    穿越時空的旅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